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期刊[04/09]
- · 气象与环境科学版面费是[04/09]
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投稿[04/09]
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数据[04/09]
除多:立高山之巅 观高原气象(讲述·弘扬科学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求真,是致用的基础。庞大的根系,才能支撑参天大树。正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数据积累基础上,除多才能优化出一套适合西藏的遥感观测方法,为保护青
求真,是致用的基础。庞大的根系,才能支撑参天大树。正是在数十年如一日的数据积累基础上,除多才能优化出一套适合西藏的遥感观测方法,为保护青藏高原提供科学支持。求真致用,让科研行稳致远。除多研究之路的几次转折,都和西藏发展的实际需求有关,都是区域发展亟待破解的课题。锚定社会发展的迫切问题,推动科研探索的步伐持续前进。
除多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白朗县。17岁那年,他从江孜中学考上了当时的南京气象学院,主修大气探测专业,是当年县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。南京求学期间,除多只回了一次家,就为节省路费。
上世纪90年代初,西藏开展一江两河(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年楚河、拉萨河)流域综合开发建设,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共同合作项目,利用卫星遥感技术,分析开发建设成效。
这是除多今年2月外出考察时的一幕。这趟5800公里的考察之旅,就是为了观测和了解今年普降暴雪给当地带来的影响。
除多说,“精密监测是防灾减灾和应对措施的第一步,是精细服务的前提。我们用科学的手段来获取灾害发生地的第一手信息,再来制定决策,采取措施,才能达到防灾减灾和挽救生命财产的目的。”
“当然!”除多立马应下来。1998年,除多成功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,5年多的时间,硕博连读,最终获得博士学位。
“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15年其实不算长”
2003年,毕业后回到拉萨,除多成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学成回藏工作的首位博士。回到拉萨,他延续从博士阶段就开始的研究——利用遥感手段分析拉萨及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。
“我们需要开展更多、更深入的研究,提出防灾减灾对策”
海拔4200米,拉萨当雄,放眼望去,广袤的草原和远处的雪山相接。因为海拔高,这里的草长得并不茂密,长短多在一指左右。
遥感能看到降雪的阴云,但是雪落下是什么样、积雪有多深,都需要去现场才能了解。为了更好地研究,他在西藏多地架设了观测设备,收集雪深等信息。通过天地观测对比,除多完善现有研究方法,期望对气象科研做出更多贡献。
如何准确观测草地变化?除多将目光瞄准到天空——他希望通过卫星遥感,观测青藏高原草地的变化情况。但仅仅依靠遥感“俯瞰”,很难对地表草地进行准确估算。“西藏自然条件复杂,生态类型多样,此前的估算方法无法直接用,需要‘从零开始'。”除多说。
除多在多地建立起地面观测站,结合实地观测和遥感观测,重新修正已有的估算方式。再通过点位实验,估算各项参数指标,最终建立了一个符合高原实际的有关草地情况的计算公式。这个公式精确度强,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。
2012年,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就制定规划,希望建立长时间的青藏高原积雪数据集,用于气候变化预测,为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提供数据支撑。“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展得太少,但这是气象部门的本职工作之一,我们责无旁贷。”除多说。
跳下车,打开门,走进观测地,积雪足足有60厘米,一脚踩下去,雪几乎到了除多的膝盖。走到仪器旁,他熟练地打开装置,记录,把样品保存好。
■记者手记
从遥感数据到估算方法,从草地生物量到检测雪灾,除多的科研不仅关乎“求真”,更关乎“致用”。作为西藏本土成长的科学家,除多对科研的热爱,因服务家乡的发展而意义深远。
文章来源: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qxyhjkx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3/752.html
上一篇: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
下一篇:蒸湘区:遇“雪”奋战 多措并举科学应对低温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