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期刊[04/09]
- · 气象与环境科学版面费是[04/09]
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投稿[04/09]
- · 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数据[04/09]
除多:立高山之巅 观高原气象(讲述·弘扬科学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除多在工作中。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 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04月15日 06 版) 草地是西藏最常见的土地类型和生态系统。“它们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的主体。”除多说,“草地退化已成
除多在工作中。 本报记者 徐驭尧摄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2年04月15日 06 版)
草地是西藏最常见的土地类型和生态系统。“它们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的主体。”除多说,“草地退化已成为青藏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,对于草地退化的情况,不同研究之间分歧较大。”
求真致用,让科研行稳致远
毕业后,除多回到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台工作。那时,每天的工作就是接收卫星云图,处理图像,提供给预报部门。“当时觉得学以致用,还挺满足。”除多回忆说。
1997年,时任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长尼玛扎西的一个电话,让除多梦想成真:“除多,咱们现在想送一批西藏的同志去北京参加培训,你有兴趣吗?”
人物名片
“想做科研,但是底子太薄了”
除多还借助联动遥感和地面观测,拓展遥感技术范围。“比如植被的覆盖度、地表温度、土壤湿度等,还建立了遥感监测模型。”除多说。
除多整日和中科院的老师们待在一起。他与遥感所的专家对中部流域18个县市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。生活和交通条件非常艰苦,跟着专家们,除多走进山谷丛林,完成了6万多平方公里的调查。
探索真理和服务高原,在除多身上是融为一体的。在两种动力的交织作用下,他在观测高原气象道路上走了20多年,乐在其中、坚持不懈……
个人学术兴趣的变化和工作单位的需求,共同促使除多开始转变研究兴趣。眼光聚焦草地之外的冰川积雪,他开始发力青藏高原冰冻圈研究。
与这个问题结缘,也是由于90年代初开始的研究项目。在那次考察中,除多积累了科研数据和野外考察经验。每年考察,他都要将一江两河地区年度新增的土地利用类型描绘到航空照片上。结束考察后回到室内,他还需要把照片上的新增类型逐一录入电脑。“累得腰酸腿痛。”除多说。
“全球气候变暖,人类在高山冰雪带的活动日益增多,冰冻圈灾害带来的问题也在增多。”除多说,“我们需要开展更多、更深入的研究,提出防灾减灾对策,尤其是针对冰冻圈灾害的。”
在开展冰雪研究的时候,除多脑海里总是联想起当年的灾害场景,他感到冰雪灾害研究的担子又重了几分。
读博和工作期间,他不断对数据进行更新、补充、完善。待到成果正式出版,距离开始时已经过去足足15年。“科研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,15年其实不算长。”他说。
除多在野外科考。 资料照片
除多:2003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,获理学博士学位,为回藏工作的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第一位博士。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工作。除多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、西藏自治区重点项目,出版4部专著,发表80多篇论文。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、二等奖1项、三等奖3项。
从卫星遥感到地面观测,从山地、草地到积雪,除多既关注天上的风云,也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在青藏高原的大地上。几十年的科研工作,他在天地之间,也观察出了一些气象变迁——
见到除多,他脸上还带着疲惫。作为西藏自治区气象局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,他刚经历了一趟漫长的旅行:历时12天,行程5800多公里,一路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。
夏天的高原,天气不算炎热,阳光却炽烈,晒伤是常事。在老师们身上,他感受到自身知识的不足。自己看不懂的遥感图片,老师一眼就能认清;自己不明白的技术原理,老师三五句话就能讲明白……除多想要继续深造,“想做科研,但是底子太薄了”。
通过地面观测,对照卫星遥感采集的信息,他可以判断积雪、草地变化等情况。窗外阳光灿烂,几簇云朵浮在湛蓝的天空之上。这片天空,除多望了数十年。人们视为风景的天空,在除多眼里,关系着高原无数人的生活。
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、亚洲水塔,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。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,青藏高原的冰冻圈正经历变化——除多对此充满兴趣:如何深入研究冰冻圈变化,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。
这里是日喀则市聂拉木县的气象观测站,也是除多的观测点之一。“我们在这里和其他全区重点强降雪地区,建了地面自动积雪观测站。卫星再厉害,也只能反映积雪的面上情况,雪深等很多关键要素,还得依靠地面观测。”除多说。
文章来源:《气象与环境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qxyhjkx.cn/zonghexinwen/2022/0603/752.html
上一篇: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
下一篇:蒸湘区:遇“雪”奋战 多措并举科学应对低温雨